麻豆传媒:《中国原创经济学》书籍连载丨导语二:宏观经济学领域存在的问题与创新

高连奎《中国原创经济学》书籍连载

导语:当前经济学领域所显现的诸多问题、不足之处以及存在的瑕疵,以及为解决这些问题所进行的创新探索。

——笔者近二十年经济学研究成果总结

二、宏观经济学领域存在的问题与创新

1.  缺乏统一的通胀理论

在现代经济学领域,凯恩斯学派与货币学派对通货膨胀问题提出了各自独立的观点,前者将其视为供求关系的结果,而后者则认为是货币供应的体现。因此,在经济学教科书中,通胀理论被分别安排在两章进行阐述。本研究构建了一种辩证统一的通胀理论框架,将通胀现象区分为“内生性通胀”与“外生性通胀”两大类别,这一解释与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的观点有着本质的区别。内生性和外生性通胀理论能够全面解释各类通胀现象。以后的经济学教材也无须将通胀放在两章中讲解。

2.  缺乏统一的经济危机理论

在当代经济学领域,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观点各不相同,大家普遍希望找到一个经济危机的统一解释来涵盖所有危机形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尝试往往难以实现。为此,笔者提出了经济危机的细分与针对性治疗理论,主张将经济危机划分为生产型、金融型和政府债务型三大类别,并在新财税经济学领域构建了针对政府债务型经济危机的理论体系。经济危机只有分型处理,才可以制定科学的治理方案。

仅有依托于GDP“支出法”所构建的经济增长模式,而缺乏以GDP“生产法”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模式。

在经济学领域,运用GDP“支出法”构建的模型指出,经济增长是由投资、消费和净出口这三个关键因素所驱动。然而,这一模型存在局限性,未能充分反映技术进步的推动力。鉴于此,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经济增长模型,即“新三驾马车”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可以表达为“生产效率乘以交易效率再乘以产品创新”。这一模型以GDP统计的“生产法”为基础,呈现为一种乘法式的增长模式,能够有效展现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有助于经济政策的制定。此外,以技术进步为驱动的经济增长具有边际递增的特点。

4 对私人债务研究得比较透彻,却对政府债务问题缺乏足够研究

在西方经济学领域,众多学者致力于债务问题的研究,其中不乏费雪、明斯基、伯南克等知名人士。然而,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私人债务方面。与此同时,西方经济学的各个主流学派普遍缺少对政府债务的深入探讨。德国历史学派最早揭示了政府负债的必然性,而凯恩斯学派所倡导的财政投资同样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政府债务。然而,他们仅提出了发行赤字和补偿财政等理论。总体来看,西方经济学在政府债务研究方面存在不足。此外,二战后,虽然有一些研究税收的学者获得了诺贝尔奖,但他们主要关注的是个人所得税,而非一个国家的整体税收规划。针对西方经济学的这些不足,本文作者提出了新财税经济学,构建了政府债务型经济危机的理论框架,并提出了相关的财税思想和改革方案。

过分关注了政府债务危机的直接负面影响,却未充分认识到其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新财税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它深入探讨了政府债务引发的系统性经济危机的危害。这种危机不仅会直接影响到那些因政府财政支出削减而受损的领域,而且还能通过对央行利率的作用,将危害蔓延至整个宏观经济学领域。在新的财税经济学研究中,我提出了“政府债务与央行利率”的螺旋效应理论,以及债务与创新的传导机制理论。这两个理论主要研究的是政府债务、央行利率、金融投资以及经济创新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理论揭示了政府债务危机的潜在危害,指出债务危机通过影响央行利率,进而波及金融投资和经济创新等多个领域,对经济产生系统性影响,这种影响尤为严重,甚至可能对经济造成致命打击。

仅仅关注了国家资金对经济创新的推动作用,却未认识到民间所谓的“创新资本”才是真正决定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

经济领域的创新,国家资金投入固然关键,然而民间创新资本的能量却更为关键。在第四代经济增长理论中,我着重指出了“创新资本”在创新中的核心地位,其重要性超越了第二代经济增长理论所强调的技术进步,也超出了第三代经济增长理论所强调的知识积累。知识主要解决的是技术产生的问题,而“创新资本”则专注于如何使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正因如此,第四代经济增长理论也被称作“创新资本经济学”。在第四代经济增长理论中,我提出国家间的竞争焦点在于“创新资本总量”的较量。这一点,其他学派未曾涉及。熊彼特以其对创新的深入研究而著称,然而他所处的时代所谓的“创新资本”主要指的是债权资本,而非现今的股权资本。以股权投资为纽带的“创新资本”在推动经济创新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国家间的竞争本质上是创新能力的较量,这种较量依赖于“创新资本”的积累,所以“创新资本”的多少成为了关键因素。

“新资本总量的规模”将作为评判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准,这一观点正是作者所阐述的新型国家竞争理论的核心所在。

仅关注了股权投资的价值所在,却未深入探究创新资本募集背后的种种因素。

一个国家能否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不仅取决于是否激励风险投资机构,还在于这些机构是否能够筹集到充足的创新资本。若风险投资机构能成功筹集资金,其发展速度自然会加快。根据我在“第四代经济增长理论”中的观点,风险投资机构能否筹集到资金,其根本在于利率政策的制定。在高利率的环境下,风险投资机构更易筹集资金,因为其资金来源很大一部分来自其他金融机构。在高利率的货币环境中,民众更倾向于将资金交由金融机构管理,此时风险投资机构也更容易募资。而在低利率环境下,民众更倾向于消费而非投资理财。因此,实施高利率的货币政策是风险投资机构顺利发展的关键。因此,一个国家若想保持创新领先地位,不仅仅需要呼吁支持风险投资机构,更需要制定有利于其筹集资金的高利率货币政策。这不仅是支持风险投资机构的根本途径,也是我提出的第四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观点。

8、有“财政投资”的主张,却没有“量化财政投资”的概念

凯恩斯学派虽倡导财政投资,并引入了“功能财政”理念,以及“补偿财政”策略,然而,凯恩斯所构建的乘数理论存在固有的不足。他构建的是政府投资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然而,政府投资转化为国民收入的过程相当间接。因此,凯恩斯的投资收入乘数难以准确量化。鉴于此,笔者提出了新的投资乘数——投资带动乘数。这一乘数模型关注政府投资对其他投资的推动作用,便于量化,且便于计算经济危机时期政府投资的需求量,从而有效避免政府投资过度或不足的问题。

产业政策在追求财富积累和科技超越的道路上摇摆不定,然而却未能充分认识到遵循产业规律才是制定产业政策的根本基础。

在经济学领域,制定产业政策通常基于两个核心目标,首先是通过外贸的优越性来积累财富,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包括英国的亚当斯密、李嘉图以及瑞典的俄林等人;其次,有观点主张发展高科技产业,即以科技含量高低为标准进行决策,其中典型的政策有“进口替代”战略和“赶超战略”等。然而,这两派的观点都存在较大问题。仅依赖比较优势或资源禀赋推动经济发展,产业往往容易陷入产业链的低端环节;而若一个国家在盲目追求高科技产业发展时,却忽视配套措施,最终也可能走向失败。为此,笔者提出了科学产业结构理论,强调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必须遵循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

不能仅从财富积累或生产力提升的单一视角推动发展,科学产业结构理论揭示了经济抑制的现象,并提出了产业发展的顺序理论和关键产业转移理论,只有掌握了这些产业发展的规律,产业才能避免误入歧途,从而实现更快的进步。

导语二:宏观经济学领域存在的问题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