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参议院16小时宣读“大而美”法案,背后有何政治含义?
美国参议院近期因持续16个小时朗读长达930页的“宏大而精致”法案而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这一漫长的朗读活动揭示了国会两党之间激烈的斗争——反对派利用程序手段延长投票过程,而法案的巨大篇幅也映射出美国立法制度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这场看似荒谬的“朗读表演”实际上是美国政治竞争的一个典型例证。
一、930页法案的“苗条”真相:美国立法的冗长传统
“大而美”竟是“瘦子”
美国法案普遍篇幅冗长,平均超过千页,然而其中930页的“大而美”法案却显得格外精简。2020年颁布的经济援助法案竟达5593页,其厚度几乎可堆砌成半米高的纸堆。这种所谓的“立法肥胖症”主要源于美国立法中常见的打包习惯——为了争取更多支持,议员们经常将数十个议题合并为一个综合性法案,从而使得法案内容大幅膨胀。
冗长化的制度根源
在美国的三权分立框架内,法案的制定需经历参议院和众议院的多轮修改。每一个修正案和折中方案都被一字不漏地纳入其中,从而产生了所谓的“滚雪球效应”。另外,院外游说团体经常将某些特定条款悄悄加入法案,最终形成的法案便成为了一个集各方利益于一体的庞大而复杂的“怪物”。
二、16小时宣读的本质:程序规则下的拖延战术
反对派的战略武器
全文坚决抵制反对派的“拖延策略”。民主派议员意图明显,旨在阻止法案在7月4日之前得以通过,他们通过拖延程序来耗费时间,以此制造政治上的压力。此策略在美国国会已沿用百年,成为两大政党之间心照不宣的对抗方式。
议员无知的遮羞布
更为离谱的是,众多议员竟然连法案的具体内容都没有细读。面对选民的质疑,他们竟然声称“不清楚条款内容”,宣读条文竟成了他们逃避职责的借口。立法者若需现场聆听才能掌握法律,那么整个制度的公信力无疑已经彻底崩溃。
跨洋战术的共鸣
此类现象并非仅限于美国。在日本国会中,所谓的“牛步战术”表现得尤为明显,反对派议员以极慢的速度,每分钟仅迈出一步,仿佛乌龟般缓慢地走向投票箱,仅需一人便能造成长达两小时的延误。这种议会中的“慢速抗议”行为,实际上揭示了全球代议制民主所共有的难题。
三、利益割喉战:法案背后的政治硝烟
医疗补助引发的叛变
共和党议员汤姆·蒂利斯因法案中削减医疗补助的条款而转变立场,站在了反对的一方。这一条款对其所在选区的数百万低收入者的医疗福利产生了直接影响,使得地方利益与党派立场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冲突一触即发。
债务陷阱的争议旋涡
法案被指责为“减税的骗局”——表面上看是在减税,实则却增加了3.8万亿美元的债务。历史反复证明,共和党的减税政策往往会导致财政状况的恶化:1981年里根实施减税后,国债规模翻了一倍;2001年小布什减税时,还伴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这次债务的预测被专家们批评为“过于乐观”。
四、宣读程序:非常规手段的战术价值
非常态的程序选择
美国法律文件一般不要求全文朗读。通常情况下,委员会审议完毕后便会直接进行投票表决。这一做法依据的是《参议院议事规则》第19条,它赋予了少数派使用非常规武器的权利。在过去50年的时间里,这一规则仅被使用了37次,每一次的启用都标志着两党之间的激烈斗争。
拖延的边际效益
即便无法阻止法案的通过,采取拖延策略也能带来三方面的好处:一是向选民展现坚定的抗争立场,二是迫使对方对法案条款进行修改,三是通过媒体曝光来扭转公众舆论。以2013年泰德·克鲁兹为例,他曾为了阻止奥巴马医改的实施,连续进行了21小时的演讲,创下了历史纪录。
结语:冗长法案与程序博弈的制度困局
长达16小时的朗读闹剧暴露了美国立法体系存在的两大危机:法案因过度妥协而变得冗长不堪,议事规则则被转变成了政治斗争的武器。汤姆·蒂利斯等人为了地方利益而反对党派,而民主派则利用程序规则来抵制时间限制,这一幕看似荒唐的背后,实际上揭示了代议制民主制度中的核心矛盾——即效率与制衡之间的永恒较量。在可预见的将来,若议事规则未能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参议院恐怕还将定期重复“朗读者”这一戏剧。这种制度性的资源浪费,其后果将最终由背负着3.8万亿债务的年轻一代美国人来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