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施了前所未有的攻击伊朗行动之后,以色列总理本杰明·内塔尼亚胡选择直接用英语向伊朗民众发出呼吁,强调此刻正是他们挺身而出,反抗那“邪恶的压迫政权”的关键时刻。他进一步宣称,以色列军队的行动正在为伊朗人民铺就一条通往自由的路径。
伊以军事冲突不断加剧,攻击目标领域持续拓宽,越来越多的人不禁质疑——以色列的真实战略意图究竟何在?这场波及至伊朗首都德黑兰的史无前例的打击行动,是否仅仅如内塔尼亚胡在首轮空袭之夜所宣称的那样,旨在终结“伊斯兰政权的核弹道导弹威胁”?抑或是旨在完全阻断美伊之间的谈判可能性,阻止通过解除制裁来换取对核计划限制的新协议的达成?或许那句话“铺就通往自由的道路”所指涉的是更为宏伟的愿景——即结束伊朗的神权统治?
在周五这一天,以色列采取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军事行动,其目标涵盖了伊朗的首都德黑兰。
从将领到特朗普:谁在左右决策?
以色列历史上在任时间最长的总理一直将警示伊朗的威胁视为己任——无论是曾在联合国公开展示“炸弹漫画”,还是在过去20个月的地区冲突中不断重申伊朗是最大的威胁。据悉,历届美国总统以及以色列军方将领都曾多次劝阻他针对伊朗的核设施采取军事行动。特朗普总统表示并未批准此次袭击,但即便只是发出警告,似乎也已经起到了作用。西方官员表示,内塔尼亚胡已经将所有赌注都压在了这一策略上,同时他们还着重指出,以色列的主要战略目标是使伊朗的核计划陷入瘫痪。
该举措受到了地区各国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普遍批评。总干事拉斐尔·格罗西明确表示:“我反复强调,核设施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免受攻击。”法律专家亦认为这一行为与国际法相悖。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总理是否与高级顾问及盟友持有相同的目标表示怀疑。
查塔姆智库中东项目负责人萨纳姆·瓦基尔博士强调,内塔尼亚胡将个人政治前途与政权更替紧密相连,与此同时,以色列军政体系正全力打击伊朗的核计划。尽管后者任务艰巨,但仍有可能实现,而前者在短期内引发冲突的背景下,实现难度更大。
摧毁伊朗核计划
内塔尼亚胡将此次行动描述为一种为了先发制人、消除生存威胁的行动,并强调伊朗发展核弹已经进入了所谓的“最后十分钟”。西方盟友普遍认为有必要阻止德黑兰越界,但对于这种倒计时的准确性持有疑虑。伊朗方面一直否认其决定制造核弹,而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图尔西·加巴德在3月份的证词中表示,美国情报界依然评估伊朗并未开始建造核武器。
国际原子能机构最新发布的季度报告指出,伊朗已成功储备了纯度达到60%的浓缩铀,这一纯度距离武器级所需的90%仅差一小步,理论上足以制造出九枚核武器。针对伊朗核计划的核心部分,初步的打击目标集中在纳坦兹、伊斯法罕和福尔多三个关键设施。据IAEA证实,纳坦兹的地面燃料中试工厂遭受了破坏,而伊斯法罕的四座重要建筑也受到了损害。以色列方面声称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而伊朗方面则表示损失相对较小。
以色列采取暗杀手段,至少导致九位核领域专家和众多高级指挥官丧生,以此削弱知识根基,其打击目标已从军事基地和导弹发射场地域,蔓延至经济和石油基础设施。随着双方平民伤亡数字不断攀升,伊朗亦在扩充其报复行动的名单。
对伊朗庞大的核项目进行致命打击,关键在于严重破坏其第二重要且防御最为坚固的福尔多地下基地。据媒体报道,目前的战略目标是封锁其入口。以色列虽缺少能穿透岩石的巨型钻地炸弹,但美国空军装备了3万磅重的精确制导MOP炸弹——然而,要造成重大破坏,仍需进行数日的连续轰炸。
福尔多核设施是伊朗第二大、同时也是防护最为严密的核基地。
哥伦比亚大学全球能源政策中心的伊朗问题专家、前美国政府官员理查德·内波预计,内塔尼亚胡可能会给特朗普打电话,告诉他自己的其他任务已经完成,并确保了B-2轰炸机和美军的安全,但他无法阻止核武计划的最终实现。西方官员则表示,目前尚无法确定特朗普总统将如何作出决定。
时机旨在破坏和谈?
特朗普立场多变,起初在周初力促以色列暂停对伊朗的军事威胁,强调攻击行为可能损害其更倾向于支持的核谈判进程;然而,在袭击发生后,他却对行动表示赞赏,并预告将有更多行动接踵而至;紧接着周日,他在Truth平台上发文,宣称“以伊即将迎来和平曙光!目前正进行多轮通话和会谈。”
伊朗的谈判代表对原计划于周日恢复的马斯喀特对话表示质疑,他们认为这可能是为了使德黑兰降低警惕而设置的幌子。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中东项目负责人埃莉·杰拉尼玛表示,以色列方面前所未有的打击行动似乎是为了彻底摧毁特朗普与伊朗达成的核协议的可能性,这一行动的时机和规模明显意在破坏谈判。上周,有消息人士透露,该协议即将达成,然而这一前提条件是,美国需放弃对伊朗全面停止浓缩铀活动的坚持——德黑兰方面将此视为不可逾越的红线。
特朗普在首个任期里,在受到内塔尼亚胡的强烈劝说后,退出了2015年的核协议。随后,伊朗突破了3.67%的民用限制,并开始大量储存浓缩铀。美国方面提供了60天的谈判期限,但专家们普遍认为,对于如此复杂的议题来说,这个时间过于短暂。在第61天,以色列发起了攻击。瓦基尔博士指出:“阿曼渠道目前已经失效,不过地区内的各方正在积极寻求降低紧张局势的途径。”
内塔尼亚胡的“丘吉尔式情绪”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瓦利·纳斯尔教授强调,德黑兰认为这次升级的影响远不止于核材料和导弹,它还涉及到以色列意图长期削弱伊朗的国家实力、调整地区力量对比,甚至有可能导致伊斯兰共和国的政权变革。然而,伊朗民众对此的反应目前尚不清晰。
这个遭受国际制裁和系统性腐败困扰的拥有九千万人口的国度,近年来频发通胀、失业、水电供应不足以及道德警察的管控,引发了多次抗议活动。纳斯尔分析指出,起初,民众或许对几位不受欢迎的将领之死感到一丝慰藉,然而,随着公寓楼遭受袭击、平民无辜丧生、能源基础设施遭到破坏,大多数人不会再将那些轰炸自己祖国的侵略者视为解放者。
内塔尼亚胡不断放出扩大攻击范围的信号。周六,他明确指出将对“宗教领袖政权的各个场所和目标”发起攻击;周日,面对福克斯新闻的提问,他回应称“政权更迭的可能性很大”,因为伊朗政权极其脆弱。《经济学人》的记者安谢尔·普费弗分析道:“他们正利用政权对失控的恐惧来展开心理战。”情报界普遍认为,对伊朗政权垮台的预测或策划并无实际价值——这一事件可能即将发生,亦或需时长达20年之久。
普费弗持有不同见解:“内塔尼亚胡或许确实深信不疑——他正处于类似丘吉尔那样的情绪状态。”周日,美国媒体开始报道,特朗普近期驳回了暗杀伊朗最高领导人的方案。尽管外交部长吉迪恩·萨尔等国家安全高级官员强调,目标并非政治领导层,但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哈内格比进一步说明,目前的概念仅对短期内有效。
丹尼尔·利维,美国中东项目总裁,如此总结:“胜负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促使美国介入。只有美国才有能力通过设定结局来及时结束这场危机。”这场充满风险的对抗,其最终结果将由复杂多变的对抗过程决定,同时,也将受到一位同样难以预测的美国总统的影响。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