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至凌晨三点,以色列第三大都市——海法的宁静夜空被防空警报的尖锐声划破。紧接着,仅仅一分钟后,大部分源自伊朗的导弹在以色列防空力量的有效应对下,于空中被击落,爆炸声如同绚烂烟花般绽放。
十分钟前,位于海法的某所大学里,正在深造的中国留学生王凯,被一款应用程序的警报声从睡梦中惊醒。他立刻拿起照顾的两只兔子,迅速从宿舍走下楼梯,仅仅用了不到三分钟的时间,便安全地跑进了防空设施。紧随其后,那扇与银行金库门厚度相当的防护门在他身后缓缓关闭,有效地将外界的导弹威胁隔绝在外。
数日前,一枚伊朗发射的导弹在距离王凯就读的学校仅五公里的地方坠落,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使得即便王凯身处防空洞,也能明显感觉到地面的震动。这成为了他首次近距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在以色列与伊朗之间频繁爆发激烈冲突的形势下,此类情景已经成为了王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签完博士合同几个小时后,战争开始了”
当以色列与伊朗之间的冲突激化之际,王凯仅在海法逗留了一周,便已在此地开始了攻读生物医学脑科学博士学位的学业。
选择海法的原因在于,它的物价相较于特拉维夫、耶路撒冷等以色列其他城市要低,宗教冲突也较少。具体来说,现实因素是,由于特朗普削减了相关经费,继续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工资水平不足以承担生活费用。
6月12日夜晚,王凯顺利签署了博士学位的就业协议,从下个月起,即1号那天,他便能领取到自己的第一份薪资。
在6月13日凌晨,几个钟头之后,以色列针对伊朗境内与核项目及各类军事设施有关的多个目标,展开了连续的大规模空中打击,此次行动被赋予“狮子之力”的代号。
6月13日夜晚,伊朗发起了一系列报复行动,对以色列进行了多轮导弹攻击和无人机袭击,导致双方之间的冲突持续加剧。
海法亦在伊朗打击之列。
以色列政府向公众发出“非必要不外出”的呼吁,而王凯则接到了“带薪休假”的通知,从而开启了每日奔向防空洞的日常生活。
伊朗频繁发射的导弹,往往在夜幕低垂时突然袭击,此时,安全屋——位于每个宿舍套间内的加固房间,以及公共防空洞,便成了他暂时的避难所。
以色列海法
公共防空洞规模不大,里面配备了沙发、椅子、空调以及卫生间,步行仅需三分钟即可抵达。一旦导弹威胁临近,预先安装在手机中的应用程序将提前5至10分钟发出警报,同时,城市也会在第一时间启动防空警报系统,因此,王凯有足够的时间做好应对准备。
他描绘夜晚导弹被击落时的景象,说“那场景宛如烟花绽放,砰砰声响起,导弹腾空而起,随即爆炸。然而,我们也清楚,这并非烟花,它的威力远非烟花可比,最终会坠落。”
不过,他还没听说过身边的人有伤亡。
王凯明确表示,他不会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相关视频,这主要是因为以色列政府已经发布了相关禁令,明令禁止在网络上传播任何有关导弹拦截或导弹攻击的画面。
以色列人和战争共存
前两天我感到十分焦虑,甚至晚上九点钟会去防空洞跑一趟,紧接着凌晨三点又得再去一次。然而,最近两天的情况有所好转,以色列政府的通知也从原先的严格限制转变为‘可以外出,但仅限做一些小事’。”王凯这样说道。
面对是否要离开的询问,王凯回应说:“我国大使馆已安排了撤离行动,然而我并未考虑加入其中,原因是我必须继续留在实验室工作。”
留下之选,亦基于他对形势发展的洞察。王凯认为,以色列民众已掌握与战争共存之道,“以色列民众对战争的预防心理,与日本民众对地震的预防心理相仿。”
他曾在公共防空洞与携带两只爱犬的以色列人交谈,对方神态自若,表示早已适应了与宠物一同在防空洞内避难的情形,对此只是微微一笑,便不再多言。
王凯的兔子在以色列海法街头
他发现,近期内当地居民的生活节奏正逐步回归正轨。街道两旁的店铺纷纷开门迎客,部分银行也恢复了正常运营,而民众则重新在街头悠闲地品尝着咖啡。
点外卖也不是问题,网络始终畅通无阻,生活必需品一应俱全。我的几位室友已被安排至实验室参与工作,预计下周课程将转为线下授课。王凯如此说道。
通过对以色列历史的研究,王凯持有观点,即目前以色列与伊朗之间的激烈冲突“只是暂时的,不会持续太久”。他预测,不管冲突如何演变,以色列社会最终“会回归到一种常态”,并且他自己也将学会在一定程度上与这种周期性的紧张局势“和平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