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微软发布消息,计划实施新一轮的裁员计划。这次裁员行动将影响大约9000名员工,这一数字约占其全球员工总数的4%。
微软的裁员行动并非孤立现象,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范围内的科技公司累计裁员人数已突破15.2万大关。
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表明,过去蓝领阶层的失业率一度超过了白领。然而,近几年来,裁员的风波却更多地波及到了白领阶层。
在实施裁员计划前,微软宣布本年度将把800万美元的资金投入到人工智能领域。这一决策显然表明,微软正通过削减人力开支,将大量财政资源投入到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发展中。
这家历史悠久的技术企业,将人工智能的发展视为其唯一的自我救赎途径吗?
9000人的裁员
微软此次裁员涉及9000个岗位,其中销售职位和游戏部门成为削减人数的主要领域。
微软正加快步伐进入人工智能领域,这使得其AI研发与创新团队的分量愈发重要,与此同时,传统销售岗位的效能和存在的必要性也面临着考验。
此外,自2023年10月微软以69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动视暴雪后,游戏部门便步入了调整与适应的新阶段,承受着提升盈利能力的挑战。对于微软的游戏业务而言,此次裁员举措是“意料之中”的举措。
据悉,微软在2日当天对旗下多个工作室实施了裁员,涉及数百名员工,其中包括负责热门游戏《使命召唤》系列和《光环》系列的核心工作室,这些工作室亦受到了影响。
此次裁员事件揭示了微软在业务架构上进行了重大调整。微软的发言人透露,公司正在进行一系列必要的组织改革,旨在推动其在全球市场的持续发展。
自2025年起,微软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多次裁员行动。特别是今年1月份,公司依据员工的工作表现,对不足员工总数百分之一的员工实施了裁减。
今年五月,微软公布了一项裁员计划,涉及人数超过六千。这次裁员主要针对管理层,旨在通过简化管理层结构来增强组织运作效率。若将六月份在美国地区对约两千三百人实施的裁员计算在内,微软在当年已经裁减了大约一万八千名员工。
观察微软的发展态势,频繁的裁员并不仅仅是单纯的缩减人员以提高效率,实则它是微软迈向人工智能领域的必然选择。此举使得微软得以释放出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从而可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人工智能领域,进而为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供强大支持。
硅谷的AI新故事
今年6月,硅谷的闷热空气中透露着一丝躁动不安。
在Y首届AI创硅谷的AI新故事业学院活动现场,马斯克站在台前高声呼喊道:“对于一家人工智能初创公司的最低出价,大概在10亿美元左右……这个市场上充斥着太多的独角兽企业。”
在另一端,不久前在微软举办的Build 2025年度大会上,公司一次性推出了超过五十项新产品与服务,并声称旨在为开发者搭建一条“从模型到智能体”的快速通道。
硅谷正经历一场由AI引发的狂风骤雨,这场风暴正在重塑科技巨头的竞争格局。在这些科技巨头掌舵人的心中,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未来,谁能够掌控算力、数据和算法的制高点,谁就有望成为AI时代的硅谷新霸主。
追溯至硅谷人工智能的崛起,2016年与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的五番棋较量,成为了至关重要的转折点。最终,以4比1的比分,这一结果向全球展示了深度学习在处理复杂游戏时的巨大潜力,同时也为人工智能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2022年年末,一款名为XX的聊天机器人应运而生,开启了大型模型领域的竞赛热潮。进入2023年1月,当众多科技企业还在对生成式AI的发展持观望态度时,微软果断出击,以高达130亿美元的战略投资,与当时最具发展潜力的AI初创企业紧密联手。此举使得微软迅速成为业界瞩目的科技巨头之一,其市值成功突破3万亿美元的重要关卡。
依据公开信息,2024年,微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项目中参与了12次投资。与此同时,英伟达和谷歌的投资次数均超过了30次,而亚马逊的投资次数分别为7次和6次。
硅谷目前正涌动着人工智能的狂潮,这景象让人联想到十年前中国移动互联网初露锋芒时的热闹场景。据《经济观察报》报道,迅雷的创始人程浩对美国人工智能风险投资的热情显而易见。今年五月以来,他在硅谷逗留了一个月,参与了多场线下交流活动。在与当地的朋友们交谈时,他发现,“似乎不提及AI就难以进行对话。”
Deedy Das,作为该公司的合伙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声:“Meta公司向AI领域的人才开出的年薪上限已超过200万美元,然而,仍有大量人才选择离职,转而加入66日月和。仅在最近的一周内,我就得知了大约3起此类事件。AI人才的争夺已经变得异常激烈。”
最新资讯透露,亚马逊计划在2025年大幅增加资本投入,目标达到1000亿美元,并且将不断强化对人工智能领域的资金支持。这一增量明显超过了去年所记录的约830亿美元的资本支出额度。
在电话会议期间,亚马逊公司首席执行官安迪・贾西向投资者表达了信心,他强调,尽管支出有所上升,但这将是非常有价值的,他认为这正是一个极为罕见且不容错过的商业良机。
一个新的故事已经开启。
掉头的“大船”
在某种程度上,微软转投AI也有不得已的选择。
1975年成立、至今已走过近半个世纪历程的微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与谷歌、苹果等科技巨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公众的印象里,它一直被贴上“业务传统、稳健增长”的标签。
谈及微软的核心业务,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
2000年伊始,微软的市值成功攀升至4000亿美元之上。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苹果、谷歌、Meta、亚马逊等科技巨头纷纷崭露头角,它们在行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与此同时,微软的市值却持续走低,直至2010年降至1874亿美元。
忽略千年之交互联网泡沫的极端估值,以2002年末的1776亿美元市值作为参考,接下来十年里,微软的市值仅仅小幅增长至2012年的1865亿美元,几乎停滞不前。与此同时,苹果、亚马逊和谷歌的市值却实现了数十倍的飞跃。
2013年9月,微软官方对外公布了一项重大举措,即以54.4亿欧元(约合71.7亿美元)的巨额资金收购诺基亚的手机业务。此举旨在通过整合诺基亚的资源,弥补微软在移动设备创新方面的短板。
事实证明,这一举措并未帮助微软在手机浪潮中取得成功。
微软近期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的文件显示,公司将对诺基亚的手机业务进行资产减记,即资产的可回收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这一举措表明,在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的过程中,微软可能面临数十亿美元的巨额亏损。
在SEC提交的文件里,微软明确指出,在2015财年的第三季度,其手机硬件业务未能达到预设的销量与收入指标,且实际利润率未达预期水平。
重返2014年,微软公司的董事长与CEO萨蒂亚·纳德拉正式就任,随后着手对公司的战略方向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在战略层面,他摒弃了鲍尔默时期的“设备与服务”策略,将Azure云服务确立为关键增长动力,并将“Azure”更名为“Azure”,以降低其标识的显著性。
在业务领域,他提出了一个涉及1.8万名员工的裁员方案,其中,约1.25万名员工来自诺基亚的产品与服务部门。
2015年9月,纳德拉对微软的业务架构进行了调整,将原有的五个业务部门缩减至三个。其中,“智能云”部门负责对接基础设施领域的产品,“生产力与业务流程”部门专注于业务领域,“个人计算业务”部门则对应原先的OEM业务。
在纳德拉看来:“IT的真正含义应该是创新()与转型()”。
至今,微软的核心业务已转变为:生产力与业务部门占据约43%的份额,智能云部门(包括Azure)约占38%,个人计算部门则占据了大约19%的市场。生产力与业务部门主要涵盖了微软365、AI助手等众多产品。
2025年,微软的智能云业务在当季呈现出增长速度的减缓,Azure的增长率为31%,这一数字比上一季度的33%有所下降。与此同时,个人计算业务依旧表现不佳。然而,令人鼓舞的是,与AI相关的收入实现了年化运营额超过130亿美元,并且同比增长达到了175%。
纳德拉在财报中强调,需思考如何更迅速且确保安全、负责任地运用新一代人工智能,以应对我们所面临的最大机遇与挑战。同时,我们持续致力于引领新的人工智能平台变革,助力客户通过微软云平台获取更多价值。
最“明智”的投资
根据目前的发展规划,微软的领导层普遍认为,他们之前向人工智能领域的转型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2025年,微软计划投入大约800亿美元巨资,用于打造人工智能训练基地。该基地旨在培养人工智能模型,并计划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人工智能及云基础的应用服务。
依据金融数据平台Alpha提供的信息,微软在2025财年的资本投入预计将达到842.4亿美元。这一数额表明,该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入占比高达95%。
花重金加注AI,源于微软曾尝到的一次“甜头”。
2019年,微软对当时尚处于前沿实验室阶段的项目投入了高达10亿美元的巨资。这一战略性的投资举措,使得微软Azure得以成为市场上独一无二的云计算服务供应商。自其问世以来,微软的云计算业务收入便实现了迅猛增长。
在2021年,随着大型语言模型的推广,微软加大了对该领域的投入,额外投资了20亿美元。
2023年,微软宣布进行第三次重大投资,投资总额达到了100亿美元,这一举措标志着双方合作关系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微软方面透露,起初微软对谷歌通过其子公司的AI研究可能拉大与其他企业的距离表示担忧。然而,通过投资策略,微软成功为自己争取到了与竞争对手公平竞争的机遇。
2022年年底,这款应用问世,短短两个月内,其活跃用户数便突破了一亿大关,现已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者应用之一。根据AI产品排行榜显示,该应用在5月拥有6.2亿的月活跃用户数MAU,这一数字超过了X(近三个月的平均月活跃用户数约为5.2亿),同时,其网站月访问量达到了56亿,超过了X的44亿月访问量。
该分析师指出:“微软数年前所进行的投资,极有可能成为有史以来最为精明的投资决策之一。”
然而,美国科技巨头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日益升温,由此引发的因利益纠葛而频繁分合的现象亦屡见不鲜。最新报道显示,微软正因计划将非营利机构转变为商业机构,与对方陷入紧张的合约协商之中,双方甚至已显现出强烈的不满情绪。
依据现有条款,微软在2030年之前拥有该项技术的商业应用权,然而,对于未来可能研发的通用人工智能(AGI)技术,这一权利则不适用。
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人工智能业务在云计算收入中占据了12%的份额,并为云业务增长贡献了三分之一的动力。据预测,到2030年,亚马逊、谷歌和微软这三大云计算巨头将实现高达7000亿美元的云收入,其中将近一半的收入将来源于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业务。
行业格局的迅速变化使得微软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过去帮助这家“软件巨擘”成功挽回损失的人工智能业务,究竟能否为其带来新的生机,这一点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据经济观察报的报道,现阶段,美国大型企业的AI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对科技企业的第二季度财报贡献甚微。目前,唯有英伟达实现了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