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传媒:图数室丨舌尖上的预制菜,为何争议不断?

根据《通知》对记者的说明,由于连锁餐饮公司普遍采用中央厨房做法,它们自己加工然后分发到旗下店铺的洁净菜料、半成品以及料理,都必须满足餐饮食品安全的法规和规范。中央厨房制作的食品,不属于预制菜类。

从另一角度来看,要明确食品的种类。那些仅经过清洗、去除外皮、分割等基础处理且未经过烹饪的生鲜蔬菜,属于农业产出,不属于预先制作的菜肴。

冷冻面条食品,便捷食品,餐盒,盖盖饭菜,蒸制面食,甜点,夹肉馍,烘焙食品,夹肉面包,三明治拼盘,烤饼等,都不属于速成菜肴。

图数室丨舌尖上的预制菜,为何争议不断?_图数室丨舌尖上的预制菜,为何争议不断?_

然而在民众观念里,反而是中央厨房并非预制菜这一点激起了广泛讨论。比如西贝那种已调味、预先烹调的肉条,即便出自中央厨房,与预制菜又有什么不同呢?

依照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颁布的《食品经营许可和备案管理办法》以及相配套的《食品经营许可审查通则》中的条款,中央厨房是由食品经营机构构建的,设有独立的地址和设备,专门负责将食品的成品或半成品加工制作出来,再分发至本机构的连锁店铺,这些店铺会继续加工这些食品,最终提供给顾客。

关键在于“仅限本店售卖”“必须在本店制作完成”。即便同样是半成品、成品菜品,若由“中央厨房”加工制作,则可不被视为“预制菜”。然而,从食材新鲜程度、加工深度、食品添加剂使用量等方面考量,这类食品与门店即时制作的菜肴差异显著,因此难怪顾客不愿意接受。

图数室丨舌尖上的预制菜,为何争议不断?_图数室丨舌尖上的预制菜,为何争议不断?_

同样,单独审视预制这两个字,其内涵相当模糊不清。在餐饮行业,预制的应用贯穿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所区别。

这种预先制作的食品有不同的形式,方便快捷程度不同。可以直接食用的,开袋就能吃;需要加热的,烹饪好的菜肴需再次加热后食用;简单烹调的,比如肉类先炒制,等顾客下单后,再添加配菜和调料继续炒制;预先分好的,把菜和肉切好备好,但未加工,等顾客下单后再进行烹饪。

因此要承认,目前预制菜还没有明确的标准,也可以说它被随意地理解了。对于讲究烹饪本味的中华料理,每个人对预制菜都有不同的看法,衡量方式也各不相同。有些人觉得只要不是当场宰杀切割就是预制菜,还有些人认为只有料理包加热后才算预制菜。

因此,对于预制菜这一概念,应当给出更加明确的界定,同时顾客也应该拥有更充分的知情选择权。以某家同样是连锁餐饮的企业为例,其提供的菜品种类划分得相当细致,包括新鲜即时加工、现场切配制作、现场调制加工、半成品加工以及复热加工等,并且都会明确标示出来。

图数室丨舌尖上的预制菜,为何争议不断?__图数室丨舌尖上的预制菜,为何争议不断?

现在,预制食品好像和“科技与狠活”联系在了一起,使得顾客一听到预制食品就感到害怕。

一项关于预制食品了解程度、市场需求、观点看法以及购买倾向的研究表明,百分之六十六点七五的人觉得这类产品的品质安全程度不如现场制作的食品,超过百分之七十的人对这类产品的品质安全表示忧虑。

图数室丨舌尖上的预制菜,为何争议不断?__图数室丨舌尖上的预制菜,为何争议不断?

最近,由国家级卫生健康部门负责制定的《预制食品安全规范》方案完成了评审,准备向公众征询意见。

未来,预制菜的定义会得到明确规范,餐馆店肆采用预制菜品或方式,首次将记入公开信息记录。

根据一位读者所言,关于预制菜,目前尚无法律法规方面的界定,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通告并非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法律文书,同样不具备强制性,导致各方对此存在不同认知,执行过程中产生明显差异,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市场监管总局依照法律履行职责,与卫生健康委员会合作,尽快制定预制菜的国家标准,以便统一认识,使其名正言顺。

_图数室丨舌尖上的预制菜,为何争议不断?_图数室丨舌尖上的预制菜,为何争议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