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传媒:郭施亮:险资频频举牌银行股,为何险资不恐高?

意见领袖 | 郭施亮

2025年伊始,资本市场上险资机构的活跃度显著提升。自今年起,诸如平安人寿、新华保险等保险公司纷纷加大了对银行股的投资力度,其中平安人寿更是通过频繁增持银行股份,成为资本市场的一大焦点。

公开资料显示,今年前五个月期间,保险公司至少对银行股进行了八次增持。以平安人寿为例,自今年起,其对招商银行H股的增持动作已达到三次之多。而杭州银行,在今年一月下旬亦遭遇了新华保险的增持行为。

在我国股市发展的历程中,屡次出现险资大规模增持股份的情形。观察今年市场动态,险资对银行股的增持动作尤为频繁,这一现象无疑揭示了险资对银行股的青睐。那么,险资为何如此偏爱银行股呢?

综合考虑市场整体状况,当前我国市场面临着低利率的态势。具体来看,国有大型银行的一年期整存整取存款利率仅为0.95%。此外,国有大行的定期存款利率和大额存单利率也普遍进入了1%以上的区间。

在当前低利率的市场状况下,保险公司掌握着庞大的资金储备,若不实施积极的投资策略,则极有可能引发资金规模的被动减少。

在现实操作中,若保险资金的投资回报率未能达到有效保险合同所设定的平均预期利率,便可能遭遇利差损失的风险。一旦这种利差损失在保险资金管理机构中加剧,便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寻找优质资产颇具挑战,这已成为险资机构当前面临的核心难题。面对市场无风险利率持续下降的趋势,若险资机构未能积极采取行动,则可能引发利差损的进一步扩大。因此,从控制利差损和适应低利率环境的角度出发,险资机构将不得不重新审视并调整其资产配置策略,同时逐步增加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重。

自今年起,在低利率的经济背景下,保险资金在权益类资产上的配置比重显著增加。然而,在众多可供选择的资产中,那些兼具高确定性、低估值和较高股息率的优质资产却相对稀缺。而那些优质的上市银行,无疑是这类优质资产的典型代表。

自25年起,险资在增持上市银行股份的过程中,所涉及的银行大多为银行业内的佼佼者。在这样的市场低利率环境中,投资于这些头部银行或优等生银行,往往能更便捷地把握到稳定的资产增值机遇。

截至本年六月底,尽管国有大型银行和头部股份制银行的平均股息率已经降至5%以下,然而,与同期内的定期存款利率、大额存单利率相较,这些优质银行的股息率仍显示出显著的竞争优势。这恰恰是低利率环境中,保险公司积极增持和举牌银行股票的动因之一。

自2023年起,国有大型银行以及行业领先股份制银行所代表的优质银行股票,已成功摆脱了持续两年的熊市走势。随着优质银行股票盈利能力的不断增强,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加大了对银行股票的增持力度,同时,银行股票的投资吸引力也在不断上升。

在政策领域进行考察,近段时间以来,为了促进中长期资金进入市场,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诸如本年度发布的《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实施方案》,旨在加速中长期资金入市进程,同时增强专业投资者在权益投资中的占比。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中提出,要推动专业机构投资者构建三年及以上的长期考核体系,并增加权益类投资的占比。借助这样的长期考核体系,能够有效延长专业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时间,从而为资本市场注入稳定的资金增量。

在当前推崇中长期资金进行长期和价值投资的大环境下,优质银行股票受到了大量资金的青睐。保险公司增加对优质银行股票的投资比重,这一行为既是政策导向的推动,也是低利率环境的影响,以及其自身资产配置需求的共同作用。

经过大约两年的持续上涨,国有大型银行和部分领先股份银行的股价和分红收益率均出现了较大变动,其投资回报率相较于前两年已有明显下降。然而,相较于股市中的多数企业,这些优质的银行股票依旧保持着一定的估值和分红优势,仍旧是市场上的佼佼者。

从宏观资金视角出发,面对市场的不稳定性,首要任务是挖掘那些确定性较高的投资机遇,其次则是要在这些机遇中筛选出佼佼者。或许在现今的市场状况下,既能满足这两个条件又兼具优势的资产已是寥寥无几。

(本文作者介绍:独立财经评论员,财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