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乡胖东来商场把母婴室改成了“父婴室”,这件事在网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实际上,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之前就陆续设置了类似的场所,把原来只供女性使用的母婴室,变成了男性也可以进入的“育婴室”,或者专门为男性设立的“父婴室”。这种情况是否表明,我们正在迎来一个爸爸更加积极参与抚养孩子的时代?
大量统计资料表明,超过九成的男性觉得婴儿护理室对抚养孩子有很大帮助,不过许多网民表示忧虑,担心名称更改后该场所会被不当使用,以至于沦为“吞云间”;实际上,公共区域设置的育婴场所原本就非常稀少,通常要一百名幼儿才配得上一个;推广父婴室,究竟是为了切实解决育儿难题,还是仅仅停留在口头宣传阶段呢?
父亲在孩子养育过程中的实际参与度依然很低,调查表明,大约一半的儿童主要由母亲负责日常看护,由父亲担当主要照料者的比例不足十分之一,父婴室的建立,是否能够有效促使父亲摆脱“被排除在外”的育儿角色,达成家庭责任双方共同分担的目标?
近期,新乡胖东来“大胖店”把具备多种功能的婴儿照护空间正式改称为“父婴室”,据了解,此举是为了在确保哺乳女性隐私需要的基础上,更加清晰地满足父亲们的育儿需求。这一消息公布后,迅速引起了网络上的广泛讨论。
同样地,我国在设立“父婴室”方面一直在持续进行相关工作。早在2018年,上海普陀区长风大悦城就配置了“男性家庭卫生间”,以便父亲在照顾婴幼儿时更换尿布或使用洗手设施。
今年,北京、天津、深圳、广州等城市,都相继设置了父婴设施:北京朝阳大悦城将原有母婴空间进行翻新,转变为“育婴空间”,该空间配备了自动门和帘幕,清楚划分了喂奶区域和清洁区域,父亲们能在清洁台边为宝宝更换衣物;北京惠多港商场则单独开辟了“父婴空间”。在深圳,宝安天虹商场设有突出显示的“超级奶爸室”供父婴使用,该室内部备有冷水与热水供应、加热型湿巾、婴儿奶粉调配区域等装置。
设立父婴室,改变了以往认为养育孩子仅是母亲职责的陈旧观念,同时也满足了父亲参与育儿的实际需要。根据2025年新浪育儿调查结果,百分之九十二的受访男性表示,这种设施大大提升了他们带孩子的感受。
母婴室并非商场里羞涩地附在男厕旁边的临时铺位,而是一处获得官方认证的、与婴儿房等规模等经费的独立空间。
父婴室都配备哪些设施?依据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关于母婴室的规定,能够明确得知父婴室必须包含的基本配置。
现在,母婴室根据面积大小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小型、中型、大型和超大型。根据规定,一个规范的母婴室必须包含婴儿护理台、洗手池、烘手机或纸巾存放处、废料箱、坐椅、遮挡帘或加锁门、电源接口以及衣帽架,这些设施能够满足基本的照顾需求。规模较大的母婴室,相比小型版本有所提升,增设了提供热水、配备儿童安全座椅、放置相关书籍等物品,遵循的原则是场地越宽敞,配置越丰富。
二零二一年十一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十五个机构共同颁布的《推动母乳喂养发展计划(二零二一至二零二五年)》明确指出,在二零二五年时,公共场合设置的母婴服务设施达标水平要超过百分之八十。
即便如此,对照众多初生婴儿的数目,国内婴儿照看场所的设置还存在明显不足。以重庆市为例,依据当地统计部门公布的出生人数估算,平均每704名幼童才配备一个照看室。在节假日期间客流量激增的时段,数量有限的照看设施就显得非常紧张。
随着科学抚养孩子逐渐成为许多家庭的一致看法,父亲们更深入地承担起养育孩子的职责,社会对于支持性抚养环境的要求,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是否存在,而是更加关注其规模和水准。
耐得住烈日暴晒,夏日空调效果极佳,冬季暖气供应充足,孩子们一头沉浸于娱乐场所,能量耗尽,回到家中立刻酣睡,成年人则可以品啜咖啡浏览手机。
爸妈带娃逛商场,其实是一种“双向救赎”。
线下商业中心之间的角逐愈发白热化,相关场所敏锐捕捉到家庭出游的倾向,通过改变经营模式来招徕并维系顾客。从2023至2024年新设店铺的构成情况来看,面向小童的行业空间占比大幅度增长,提供儿童相关服务的区域占比从原来的6.1%增加了2.4个百分点,表明商业体对亲子市场的高度关注。
从更直白的统计来看,大型商场之所以深受有孩子的家庭欢迎,是因为它有多种不同类型的商业组合在一起,并且能提供所有服务在一个地方完成的能力共同造成的。最近的人流统计表明,专门为家庭设计的活动每天吸引的人越来越多——涉及孩子和学习的活动人数增加了超过三成。
当前,酒店、零售等核心行业持续保持强劲态势,并且同步实现增长,比如酒店、零售的增长幅度分别是:22.56%、20.48%。
实际上,餐饮和儿童服务已经成为商场吸引顾客的两大支柱,正餐和饮品店构成了餐饮的主要构成,儿童区域借助娱乐、学习、照护等综合服务,能够延长家庭顾客的逗留时长,从而促进不同类型消费,父婴室虽非直接创收设施,却是改善整体感受、提高顾客依恋度的关键部分。
现在,进入都市里的核心商场,很容易看到儿童相关区域不再局限于某个楼层,也不是零散地分布着,而是扩展到多个楼层,涵盖多种类型,构成了完整的体验空间。
图数室考察了北京市内几处大型购物中心的经营布局,了解到这些商场正在全面融入家庭亲子主题——从地下二层的儿童游乐场和玩具专卖店,到楼上区域的母婴商品店、亲子手工坊、童装专柜、儿童学习中心乃至儿童图书店,亲子家庭几乎能在每个楼层找到驻足和购物的目标。
在传统百货商场,顾客平均逗留时长大约一个小时,而在以儿童为服务对象的综合性购物空间,顾客平均逗留时长可达到四个半小时。这种场所不仅增加了亲子家庭停留的时长,也推动了不同行业间的消费互动形成良好循环:孩子进行娱乐活动的时候,家长或许能顺带购买商品、用餐或解决其他事务,从而在同一个地方完成多种需求。购物中心不再仅仅作为交易商品的地方,它更转变为协助孩子发展、促进家庭交流以及给予知识实践的当代社会中心。
现阶段国内儿童相关市场总额将近4.5万亿元,有孩家庭已构成商场主要顾客类型。为了招徕这类消费者,商场不仅增加儿童玩耍、学习、购物等场所的规模,还配置了更多父母婴儿休息室、家庭专用厕所等方便设施来改善消费感受。
归根结底,这反映了商家对“家庭客群”的深刻洞察——哪个平台构建出更友好、更便捷、更有趣的亲子环境,就能吸引更多“带娃群体”的青睐与持续光顾。
那么,母婴室改称父婴室,公众反应如何?图数室考察了相关话题热门微博的留言区,大致归纳出四种看法。
赞成人(占36%)觉得这代表一种良好的社会趋势,能推动男性参与抚养孩子;但同样有36%的网民顾虑名称更改后场所可能被误用,譬如一些男士会随意在里面吸烟,慢慢演变成吸烟区。
还有百分之十八的人觉得“父婴室”这个名字好像把女性排在了外面,提议改成“父育室”或者“婴护室”。另外,百分之十的人对此表示欢迎,希望这种场所可以多建一些,让更多人能用上。
如今已是2025年,那种女性负责家庭内部事务而男性承担社会工作的经济基础已经不复存在,然而,在拥有孩子的家庭里,父亲角色常常被忽视的现象却十分常见。
根据国家统计部门发布的信息,2023年,全国女性从事工作的人员达到了3.2亿人,在所有就业人群中占比为43.2%。女性在职业领域已经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母亲参与社会工作的比例与父亲相差不大,然而父亲在家庭内部的尽责程度却明显不足。
中国福利会发展研究中心针对全国0至14岁儿童的照料状况实施了调查。调查表明,在日间、夜间以及上学放学接送这些时段里,将近一半的孩子主要由妈妈负责看护。爸爸在各项情境中担当首要照料者的比例都低于十分之一,他们的职责或许大多转交给祖辈、家政服务人员、教育机构或孩子本人。调查报告指出,祖辈们大约承担了四成到五成的照看工作。
许多职业女性不得不隐忍“另一方缺位式抚养”的现实情况。智联招聘的调研结果表明,有37.7%的职业女性提到伴侣“偶尔会参与照顾孩子和处理家务劳动”,这种分担方式已变得普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高达16.6%的职业女性透露配偶“几乎未曾分担过抚养孩子和家务劳动的义务”,这一比例较前一年有了显著的增长。
养育孩子是父母双方的责任,不能仅凭偶尔的帮忙来分担,更不能让母亲独自承受育儿带来的困境。
哺乳对母亲而言确有独特益处,冲调奶粉、更换尿布、参与亲子游戏、护送幼儿(学龄前班)等事务,父亲同样能胜任。
更换尿布这件事,小宝宝在周岁之内,每两小时就得处理一次,等他们超过一岁,也差不多要每隔三到四小时清理一次。这样算下来,每天至少要换六到十二回,能够做到迅速处理已经算是很不容易了,而每次动手的过程更是相当繁琐:穿脱的时候必须小心保护孩子的脊椎,接着要清洗他们的臀部,涂抹保护膏,最后还要收拾好弄脏的场地……整个操作流程完成下来,确实让人感到非常疲惫。
事实上,不少精力充沛且心思缜密的父亲,同样能够将孩子照料得无微不至。以往的母婴区域,由于注重保护隐私,通常不允许男性进入,这排斥了许多父亲,也间接加重了母亲的辛劳。所以,在购物中心等公共场合,为男性设立专门的育婴场所,正逐渐变成一种必要的需求。
崭新的父婴室,为父亲提供了发挥作用的实际空间,同时它也是一个警示:抚养孩子并非仅是母亲的职责,父亲不应总是被排除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