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传媒:星巴克中国出售:全球标准化剧本在中国为何失灵?

跨国咖啡的本土化困境

然而,当下,这套周密的预设流程正在失灵。当前,星巴克所遭遇的主要难题在于:它用心打造的“感受式”经营思路,受到了本土品牌“实效型”思路的强力挑战。

这种冲击首先体现在最直接的数字上。

根据欧睿国际发布的信息,星巴克在中国的占有率在2019年时为34%,但到了2024年,这个比例已经急剧下降到了14%。与此同时,以瑞幸为代表的本土企业正在飞速发展,它们在2025年第二季度的总收入达到了1235.9亿元,这个数字几乎是星巴克在中国同期营业额的两倍。这些数据之间的巨大差异,明确地显示出市场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优势的天平已经明显向本土品牌倾斜。

更深层次的冲击在于商业模式的颠覆。

过去,星巴克打造的“第三空间”既满足了顾客社交和工作的双重需求,也对本土茶饮品牌如奈雪、喜茶等起到了启发作用。然而随着外卖服务日益普及,人们更看重的是迅速买到一杯优质的咖啡。瑞幸凭借“9.9元线上下单、到店自提”的便捷方式,以最高效的手段消除了场所的价值附加,使得星巴克的“第三空间”慢慢不再受到青睐。

当社会氛围趋于紧绷、人心普遍感到不安且生活节奏加快时,星巴克所倡导的优越阶层故事逐渐难以触动顾客的心弦。星巴克所营造的“休憩之所”模式,高度倚重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宽敞的内部设计,导致品牌显得有些臃肿:店铺规模庞大、内部装潢精致,这同时也带来了更高的开销,并且制约了其拓展市场的步伐。同类型的本土咖啡品牌,比如瑞幸和库迪,它们利用“小型店面搭配广泛加盟”的策略迅速发展,在极短时间里就遍布了城市的各个角落。

当价格昂贵不再代表品牌强大,星巴克过去很管用的经营方式,就有点力不从心了。2024年,星巴克在中国赚的钱是210点55亿元,比上一年少了1点4%。在那些已经开业的店里,卖东西的收入也降了8%,每个人平均花的钱也少了8%。到了2025年的头三个月,那些店里卖东西的收入又降了6%,已经连续四个季度在下降了。

星巴克已经察觉到状况,今年,这个品牌首次自行决定降低不少饮品的售价,以此作为应对措施。然而,这种小范围的操作,好像无法改变整体性的矛盾,更根本的转型已经到了关键时刻。

为何是PE?

星巴克若要为中国业务吸纳新投资方,就必须明确其资本运作路径,是寻求企业战略投资者的合作,还是引入私募股权基金的支持,这一决策将直接影响其后续的转型路径。

行业曾经有传言说腾讯、美团等网络巨头或许会介入购买,不过最后选中的都是博裕资本、凯雷集团这类专门的投资公司,这个情况比较明确。而且根据很多新闻的报道,星巴克这次卖掉在华业务股份时,还可能自己留有30%的股份,剩下的部分会由好几个买方来分,每家得到的股份都少于30%。这种做法表明,星巴克大概还打算在中国市场继续主导管理事务。

综合考量,这体现了一种明确的策略考量:星巴克所寻求的并非一个能将其纳入自身体系的“新掌控者”,而是一个能协助其实现在地化转型的“合作方”。

若采纳企业风险投资模式,例如腾讯或美团这类公司,它们的资本投入将不再局限于经济利益,而是着眼于整体布局的配合,星巴克有可能被它们整合进支付或送餐服务系统,这种情形与星巴克维持自身品牌独立性的目标相悖。

选择私募股权投资,其关注点在于促进被投企业的发展,而非像行业巨头那样筛选合作方,目的是协助企业深入市场并拓展业务,借此达成价值提升。私募股权投资通常会在数年后着手撤资,这与星巴克坚持自我革新而非被兼并的立场高度一致。

2017年麦当劳在中国的收购交易堪称典范之作。中信资本与凯雷投资(均为私募股权机构)接手之后,麦当劳中国积极开发油条、粥等符合本地口味的产品,同时迅速向低线城市渗透,门店数量从接手时的2500家,激增至如今的7100多家,经营效益大幅改善。

此处仅探讨私募股权与海外品牌的合作,麦当劳在中国实现的显著转变,便为星巴克呈现了一条明确的路径。据众多媒体披露,现阶段几家成功入选的私募股权公司,其来源背景也反映了星巴克所看重的多元能力。

有一家机构叫高瓴资本,它在中国私募股权领域地位突出,投资过蜜雪冰城、海底捞、喜茶这些有名的餐饮企业,很擅长推动企业实现数字化升级和管理品牌事务。特别要提的是,高瓴资本还深度参与了皮爷咖啡打入中国市场的全过程,具体工作涵盖了让品牌适应本地文化、介入店面规划方案、协助其与相关政府单位打交道,以及支持公司进行员工招募。

信宸资本属于中信资本,是专门做私募股权的部门,该公司有把“麦当劳中国”变成“金拱门”的实际操作经验,清楚国际公司在中国的分拆流程。麦当劳中国的前任负责人张家茵在跟媒体沟通时说过:“中信资本接管后,麦当劳变得灵活多了。”

凯雷投资也是“金拱门”项目的主要管理者之一,在亚洲消费领域积累了深厚的经验,善于借助品牌运作和区域合作来增强价值。

星巴克公司最高负责人Brian 对私募股权行业的参与抱有很高期待。今年六月,他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的采访时谈到,社会各界已经认识到星巴克品牌的巨大价值,同时也关注到咖啡市场的持续扩张,他相信相关机构非常愿意与星巴克携手,一同研究怎样将门店规模从八千家提升到两万家。

跨国品牌的新实验

如果往更深层分析,星巴克的这个决定,并非单独的绝处逢生之举,而是全球公司在处理“中国本土挑战”时,正在尝试的一种新思路。由于先前很多案例表明,面对全球最具个性、转变最迅速的消费环境,许多跨国企业发现,以往的成功模式已经不再适用。

2012年,由于经营压力过大,曾将中国市场的业务委托给土耳其TFI集团负责。该集团采用加盟方式,使汉堡王在中国的门店数量从最初的52家增长到今年6月底的1367家。然而,据消息透露,汉堡王中国2024年的销售业绩在全球范围内最为糟糕,这引起了RBI总部的强烈不满。

那个同样受TFI管理的炸鸡店,在2020年登陆内地市场后,离原先承诺的“未来十年在国内建立逾一千五百家分店”的蓝图还差得很远。

这些事例充分表明了咨询公司贝恩在《2025年全球消费品年度报告》中的分析:消费品企业的管理者正遭遇两大全球性难题,分别是客户竞争更加激烈和消费开支有所下降。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这两个困境表现得尤为明显。

贝恩公司资深全球合伙人Bruno在《哈佛商业评论》上也有论述,跨国企业在中国和东南亚市场面临困境,其缘由包含三个方面:首先,原先在高端市场积累的品牌优势正在减弱;其次,相关商品领域的市场分布正在发生转变。某些领域里,普及市场的扩张速度超过整个领域的发展,然而国际性企业往往在这些普及市场难以立足;2、众多新兴品牌迅速崛起,对老牌企业形成有效冲击,使国际性企业的困境更加棘手。

这表明,基础的“区域授权”方式(比如TFI)或许只能确定“由谁执行”的环节,却难以从根本上突破“怎样执行到位”的困境。而PE模式的全面参与,其目的在于呈现一套更为彻底的应对策略。2022年,中国业务转由笛卡尔资本负责;现阶段星巴克寻求PE投资,均反映出这一策略的持续发展。

所以,面对国内市场增长遇到瓶颈的全球品牌,星巴克的策略——借助本土私募股权资本,达成完全自主的决策权和经营权——正逐渐从一种“备选方案”转变为“更佳方案”。

《晚点》等媒体在剖析类似事件时强调,此类行为的关键是通过调整资本构成,促使管理框架和选择办法的更新,目的是从根本上处理跨国企业因为其世界布局而造成的反应缓慢、开销巨大以及与市场脱节等问题。

经济专家同样指出,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能够推动公司完善管理体系,调整资金运用方式,并改进经营方针以减少开支,进而充分发掘公司的发展潜力。

值得留意的是,资金层面的革新只是初步步骤。依据星巴克2025年最新季度财报电话会议内容,公司高层清楚指出:正在研究捕捉中国未来市场发展的多种路径,涉及可能的合作模式,以及一项与影视品牌和当红文化人物开展互动的推广方案。